研究生如何有效閱讀文獻?!
要明白此問題,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為什麼要查閱並閱讀大量文獻?!
查閱大量外文文獻,然後從文獻的文獻再去查找,如此往復循環,你的idea不知不覺中就被啟發開來。我們老闆說過,看文獻,最重要,最有權威,也最有深度的是什麼,就是你查找的文獻的文獻。
讀文獻一定要注意文章後面列出的參考文獻,按圖索驥,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獻,而且被引次數越多
的越重要!!通過搜索參考文獻的作者,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該領域的文章.
那麼,我們研究生們該如何閱讀文獻呢?如何閱讀文獻最有效?!
一、看文章時作筆記
閱讀筆記本可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摘錄,如:進展,研究方法,實驗方法,研究結果等,並可加上自己的批註。對於筆記要定期總結(總結過去已經做過什麼 ----做到心中有數;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----知彼;從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和不足。預測將來的熱點和發展方向----才能準確出擊,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 標!)。我們要著眼於將自己的成果往SCI上發,所以對一些經典的陳述,要有選擇性的標記並記下來。另外,有的時候想到的思路,閃過的想法,作筆記記下 來,隨時查一查,可能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。
勤思考
不單單是瞭解別人做了什麼,還要考慮別人沒做什麼,或者他的實驗能不能和他的結論吻合,數據可不可靠等等。用圖表的方式將作者的整個邏輯畫出來,逐一推 敲,抱著一種挑的心態想。帶著挑剔的眼神去讀文獻,不要盲目崇拜,有些東東自己作作,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,自己要動手,自己更要動腦。看文獻中懂得抓重 點,找思路。主要是學習別人的IDEA。也就是看了文獻問幾個問題,文章的技術突破口在哪裡。比如一大堆專利講了很多種分離方法,關鍵不是看它先做什麼後 做什麼,而是想這個分離方法的依據是什麼,為什麼人家會想到這個方法,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為分離的依據。
多與人交流,是提升自己的極好方式。
和導師談談你的想法,交流一下各自所瞭解的所在領域某一方向的研究進展;與相關方向的牛人談談,對自己的啟發要比看文獻大的多。不僅與本領域的牛人交談, 還抓住機會與其他領域的牛人交談,牛人的一句話,有時你讀半年書都讀不來的。特別是其他領域的牛人,他沒準就給你一個金點子,特別是在中國,牛人一般對外 行人不怎麼保守。集體討論非常必要,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,文獻人人都有一份,每人分工讀不同的文獻,然後大家坐到一起。順序開講,互相討論。這樣,文 獻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!!!
還有就是採用比較閱讀:
觀點相反的論文可以參照來讀,品味一下雙方的觀點。還有就是與原著同時發表的其他專家的述評、原著發表後的讀者質疑,都應當和原著一起讀。比較一下,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。
讀論文的時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發現"一稿兩投"。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數據寫成相似主題的不同論文,或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。這 時,如果你的課題與此類似,你的好運也就來了。因為能通過深入比較這幾篇文章的異同,發現作者(或科研小組)對同一組數據的不同看法、思路的演變,或者發 現作者本想隱藏的"真正"方法。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組的類似實驗後,迅速發現自己實驗失敗的關鍵原因,短時間內成功完成動物模型製作的,為進一步實 驗打下了基礎。
做技術的要善於比較和發現,一些技術含量高文獻,不可能把要點都報導出來,中文如此,英文也是如此。比如一篇專利中有很多的Sample,而每個的條件或配方都不同,這時要多比較幾個同類文獻,看其共同點在那裡。這點在製藥和表面活性劑行業還是要注意的。
全面參考國外文獻。一定要清楚,國外文獻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;另外一種現象就是關於重點的關鍵的東西他會略去不寫,有時一些細節的東西他也不會寫的。問題是各人省略的關鍵和細節不盡相同,你便從對比中發現他們研究的脈絡和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單篇文章閱讀順序及側重
論文閱讀順序:
1.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,研究背景。
2. 圖表 瞭解主要數據和解釋。
3. 討論和結論 將圖表和結論聯繫起來,根據圖表判斷結論是否恰當。
4. 結果詳細閱讀結果,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,又是如何分析的。
5. 材料和方法 詳細閱讀材料和實驗方法,看實驗是如何進行的。
6. 討論和結果 進一步掌握論文,注意討論中的關於從已知的知識和研究如何解釋本文獲得的結果。
另外對於論文中大量的圖表來說,當你能夠重新畫出這張圖,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說這張圖,表明就讀懂了。
一篇論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: 圖表,討論,文字結果,方法。現在生命科學中的雜誌對圖表的要求都很高,必須做到僅通過閱讀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、結果,再結合讀者自己的 原有知識,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。這符合現代人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。因此,在某個領域做了一段工作後,定期查新得 到的文章只須看摘要、圖表即可, 個別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結果,再看討論,文字結果和方法。這也提示我們在寫外文文章時,注重圖表及其說明文字,做到形象化、信息最大化。
自己熟悉的領域: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,因為依靠背景知識通過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內容,但有時這是不夠的,相對省事的方法是細看摘要,略讀前言,再看結果中的圖表,最後讀一下自己感興趣的討論部分。但如果文章對自己很有意義,那就應該通讀全文了。
如在尋找課題階段,重點讀討論和結論以及展望,在課題設計階段,主要是材料和方法。若只需瞭解一下該研究的思路,可選取摘要及引文與結論進行泛讀。個人的經驗是儘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,然後是學習他們的分析方法,最後是學習寫作技巧和寫作語言方式等。
文章的討論部分真是很重要,如果時間稍微充裕點,建議研讀和模仿牛人paper的討論部分。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數據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,圖表的趨勢解 析,論據的組合,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,我們老闆經常說:如果某篇SCI級別的文章讓我們這些菜鳥來寫,可能發國內核心都非常困難。
我覺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討論中的精髓,這是作者idea創新性以及與舊有的實驗結果比較的關鍵部分,可以看出作者設計此實驗的思路,在作出比較以後,對自己的課題會有很大啟發。
除了文章內容,還要學習人家寫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,比如同樣一個觀點,別人有可能表達的很地道,同樣一個圖表,別人做的很漂亮,尤其是老外的文章,給老外 投稿,人家的修改意見要求文字通俗易懂,帶有一定的科普性,即使不是本專業的人,也能大致看懂;然後還要求多用簡單句,能用簡單句說明的問題,就不要用復 合句,在同一句子中,最好不要讓同一個詞彙或短語重複出現 ...... 最後想說的一點,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證,注意一些專業詞彙的翻譯,注意用詞的恰當和簡潔,久而久之,對於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,也是大有裨益的。